作者:永源财富投资部 贾雪杰
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已到了传承的高峰期,据统计,其中约500万家家族企业将有300万家从第一代传到到第二代,但现在已经有200万家的家族企业在第二任传承当中淘汰。那么,民营企业主们如何传承家族企业才能在商业大潮中不被淘汰?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进行了企业传承,其中不乏传承成功的经验,如方太集团的权利交接,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方太集团已经经历了代际传承的阵痛,在新接班人的领导下,顺利扬帆起航。但也有一些家族企业未能顺利实现传承,继承人将父辈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如曾名噪一时的海鑫钢铁。
2018年11月6日,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一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赖名单,李兆会名列其中。这使得已经从公众视线消失很久的原山西首富李兆会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图 李兆会
v 谁是李兆会
公开资料显示,李兆会曾为山西海鑫集团董事长,于22岁接手父亲李海仓创下的40亿家产;2004年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中位列第19位;2008年以125亿身家荣膺山西最年轻首富;2010年李兆会以100亿元的财富排在胡润百富第85位;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海鑫钢铁以营收165.5亿位列184位,成为山西省最大的民营企业。然而,海鑫钢铁,这一全国闻名的地方支柱产业集团,在李兆会接班仅十年便走向破产,李兆会本人更是从百亿身家跌落成老赖,可以说海鑫集团这一民营企业的家族传承并未成功。至于过程如何以及给现在的民营企业主有何警示,且跟着小编慢慢梳理:
v 年少被动接班 家族内斗不断
就在山西海鑫钢铁有限公司在其创始人李海仓的带领下上下一心、使公司走向更大的成功时,2003年1月22日,董事长李海仓在其办公室被其发小枪杀。李海仓的意外死亡,留给海鑫钢铁很多迫在眉睫的问题:接班人选、海鑫钢铁下一步走向、旗下众多员工的生计保障等等。而当时最紧迫的是推举出一位合适的接班人,继续带领海鑫钢铁发展,这样才能稳定各方面情绪。当时各方面都统一认为合适的接班人选是李海仓的弟弟李天虎,李天虎当时任海鑫钢铁总经理,从创业初就跟随李海仓一路打拼过来,而且,李天虎任职总经理一职已逾八年。无论是在资历、经验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上,李天虎都无疑成为当时最合适的接班人选。但是这一提议遭到了李海仓父亲李春元的反对,在随后召开的海鑫钢铁临时监事会会议上,门外汉李春元一锤定音,决定由李海仓的儿子李兆会接班,海鑫钢铁的接班人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当时的李兆会刚年满22岁,正在澳大利亚留学,不但没有任何管理企业经验,而且对钢铁主业并不感兴趣。即便是这样,在各方的期待下,年轻的李兆会被迫接管了这家在山西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的家族企业。
为了给当时毫无经验的李兆会保驾护航,李氏家族为李兆会建立了完善的辅助团队:总经理由其五叔李天虎担任、常务副总经理由其六叔李天杰担任,与李海仓一起创业的元老级人物常务副董事长、党委书记辛存海仍任原职,此外还有十余名公司元老留在企业辅佐李兆会。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年轻的李兆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为了掌握企业实权,李兆会先将李天虎调离管理集团,让从小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六叔李天杰担任总经理职务;后又通过同样的手段将辛存海支配出了权力中心。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李兆会完全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为其后来的多元化投资奠定了权力基础。
海鑫钢铁内斗后的股权结构
资料来源:新财富
在后来的多元化投资中,因与李兆会存在管理上的分歧,李天杰最终辞去公司职务。海鑫钢铁后由李兆会的妹妹李兆霞管理。李兆会的家族内斗,使得有经验的元老人物相继离开企业管理层,造成了企业管理无人可用的局面。剩下的高层,多是没有管理经验、不熟悉钢铁行业的“门外汉”。就这样,由于接班人能力不足以及混乱的家族内斗,海鑫钢铁的管理日趋无效,这为日后的盛极而衰埋下伏笔。
v 荒废主业 热衷投资
不少以实业起家的家族的第二代,都对金融领域情有独钟,李兆会也不例外,其经营重心并不在钢铁上,而是放在投资上。并且李兆会通过民生银行的入股成本6.1亿元,套现金额约为32.13亿元,整笔交易浮盈26亿元,一下声名鹊起。这让李兆会初尝资本市场的甜头,尔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李兆会通过资本市场投资入账40多亿元
资料来源:新财富
富二代李兆会在投入资本运作之后,便很少顾及海鑫钢铁的管理。他醉心于炒股,最后甚至辞去海鑫的职务,让不懂管理也不上心的李兆霞在海鑫钢铁担任要务,父辈辛苦实干下来的钢铁主业也逐渐荒废,公司业绩也再难回到从前。虽然因为李海仓之前对海鑫集团的布局以及集团元老的辅助,海鑫钢铁在李海仓意外被枪杀,李兆会被迫接班后,依然维持一段兴盛的景象。然而,这一盛象因为本就畸形的传承安排并未维持多久,加上钢铁行业的不景气和李兆会投资的失败。2014年春节后,关于海鑫钢铁的负面新闻开始全面爆发:资金链断裂、债务危机、拖欠工人工资、炼铁炉陆续停产等等。这个漏洞百出的海鑫集团终于在2014年3月19日被迫全面停产,并于2014年11月申请破产重整。
v 债务纠纷不断 首富终成老赖
破产后的海鑫集团,留给李兆会的是巨额债务:
2015年12月18日,作为甬波惠海公司债务的担保人,李兆会对向光大银行宁波分行偿还贷款本金1.19亿元,并支付至2015年10月14日的利息、罚息、复利共计1311.77万元,律师费300000元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017年9月4日,因拖欠韩国东亚银行1亿元借款及相应罚息,法院裁定将李兆会名下位于比如世界附近的尚家楼两处房产,作价6753万元,划拨东亚银行。
此外,李兆会因对海博鑫惠向中国银行浦东支行借款的9956.72万元合同中,提供了担保。法院对李兆会名下坐落于北京市顺义区的房地产予以强制变现,拍卖得款1.02亿元。
2017年9月30日,因与洛阳银行灵武分行金融借款纠纷,李兆会又需承担近6000万元债务。
2017年12月,因美锦能源集团追偿权纠纷一案,源于海鑫钢铁破产前的债务担保,李兆会涉案金额达2.16亿元。因无力偿债,已经消失很久的李兆会被上海法院“限制出境”,并被上海法院列为失信人。
时隔10个多月后,即2018年11月6日,李兆会又因欠款5000余万,再次被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海鑫钢铁这一家族企业从鼎盛走向衰落仅仅用了15年。李海仓辛苦创下的家业,在其儿子李兆会手中仅仅存续了11年,盛极一时的海鑫集团依然没能逃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曾经风光一时的李兆会不但因债务缠身变卖家产,而且被法院列为失信执行人,从山西首富到如今的老赖,海鑫钢铁家族传承失败的案例,给了很多民营企业主以警示。在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中,由于职业经理人的缺失和家族文化传承的需要,“子承父业”传承模式依然占主流。在这种模式下,如何在意外来临前科学的部署传承规划、继承人如何科学培养、企业文化如何传承等是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应该警示的主要问题。
v 案例警示
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看,李兆会及其背后曾经成为山西首富的李氏家族,在李海仓突遭变故后,在家族传承问题上或许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第一、李兆会是由其爷爷李春元拍脑袋决定的继承人,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并不能算是最合适的接班人选。如果李海仓未雨绸缪,对家族企业的传承提前部署安排,提前对继承人进行合理的培养,那么在其突然意外身亡后,海鑫集团可能还能够按照其规划实现持续发展。虽不能保证基业永续,但也不至于在短短11年间,继承人就将一个全国知名的家族企业挥霍殆尽。
第二、作为仓促接班的富二代,李兆会本人并不喜欢实业,而是热衷炒股。无论是先前的被动接班,还是后来的逐渐偏离主业。不得不承认的是被动接班后的李兆会因管理不得章法又疏于打理,任由海鑫钢铁无序发展才最终走向溃败。这给民营企业主们以警示,如何在家族责任与子女爱好之间做好权衡。
第三、海鑫集团破产后,李兆会的大多债务都是由于担保引起的,其多套房产也因为债务纠纷被强制变现抵债。这就源于在经营过程中,李兆会未将家族企业的经营与家族财富的管理做风险隔离。无论对其自身、家族还是家族企业,这都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企业主在企业做大做强、再融资过程中,经常会同银行签订一些连带责任担保协议。表面上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但是因为签订了类似协议,有限责任公司有可能会变成家庭财产无限兜底的结果。这就需要企业主们在企业与家族财富之间建立防火墙,规避企业风险对个人和家族财富可能造成的影响,这还需要企业主们在财富传承工具的选择上多下功夫。
第四、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实现家族文化永续传承。李兆会在接班之时,并没有做好全面的准备,最起码还没有培养基本的企业家精神。因自幼在被宠溺的家庭中成长,长大后又长期在外求学,没有经历过创业的历程,对父亲辛苦创下的家业缺乏守护的责任感,对父亲的奋斗与创新精神缺乏继承。在后期的经营管理中,若没有强大的家族文化得以保障,家族传承很难持续进行。
据我国工商联数据表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6岁,面对无处不在的挑战,企业家们必须引起警惕。对于创富一代正向守富二代传递交接棒的家族企业来说,守财求稳已经不能满足家族企业传承的基本需求。如何将家族财富和家族文化顺利交接到下一代并实现家财永固、基业长青,是每个企业主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为此,家族企业传承必须提早规划、科学规划。
上一篇:财富传承工具,您选对了吗?
下一篇:养老规划莫等闲 品质生活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