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下午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本次会议对金融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层罕见的就金融业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定调。从大方向看,主要确定了三大目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金融改革开放。习总书记就金融业的作用、定位、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方向亲自作出部署安排,其讲话内容的重磅性不言而喻。这是十八大以来,首次全面、完整地论述我国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在中国将扩大对外开放(包括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非常重大。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手段和目标跃然纸上,清晰无比,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和方向,必将围绕经济增长的痛点而展开。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什么?供给侧结构矛盾,主要指的是供给的结构和需求的结构不相一致,从金融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而言,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改革的核心就是减少无效、低效的金融供给,通过产品创新、理念转变、市场结构调整,改善供需结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满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求的能力。”我国的金融供给,看起来总量很高,杠杆率非常高,但是这些总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流到实体经济当中去,而是在金融体系空转,形成了风险,造成了资产价格的上涨。供给不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个性化和差异化,导致银行提供的产品根本不适合个案。改革的重点就是银行这样的间接融资供给方要进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大的银行对大的企业、中小银行比如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则要回归本源,从“大而全”向“小而精准”转变。在产品、服务、工具和手段方面实现精细化、差异化,针对不同的主体,满足其最具体的需求。金融供给侧改革,未来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不能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水平较低的落后机构将会被能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机构替代。
从金融去杠杆到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是重大的变化。金融去杠杆是减少分子,而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增大分母,去杠杆产生了质押暴仓、民营经济融资难等问题,都是去杠杆减少分子造成的。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同,当实体经济面临产能过剩压力时,需要去产能、去库存。金融则与实体经济不同,如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有利于去杠杆,而消费品则往往通过降价去库存。现在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就是增大分母,提高资产价格,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回头看看美国十年牛市的背后,就是这个逻辑。从过去减少分子转向增大分母,同样是降低杠杆率,只是方式不同方向不同。
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包括债务市场约200万亿的中国巨债风险,与股票市场的4.7万亿股权质押风险。居高不下的企业融资成本也使得部分企业债务不断发散,从还本付息变成了仅能支付利息的状态。降低企业融资利率,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特别是已跌破规则要求的强行平仓线,但考虑到金融安全、社会稳定,而未平仓,由券商、银行持有的2.8万亿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股票市场需要有时间较长、力度较大的一波行情,才能打赢这场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打牢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这个基础,不断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既要管住人、看住钱,也要扎牢制度防火墙。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以生命体为喻: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经济要振兴,金融也要振兴才行。这是高层第一次强调金融活、金融稳、金融兴对拉动经济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资本市场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在中国扩大金融开放的大趋势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过去十年,欧美国家危机连连,但资本市场却是10年大牛市;我国经济并未爆发系统性风险,但股票市场却让民众很受伤。高层希望借鉴美国、欧洲、日本,在08年金融危机后通过股市连续10年牛市,来化解危机、振兴经济的有益经验,希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因为A股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资本市场是金融的核心,A股稳资本市场稳,金融稳,金融稳定,经济稳定,这也是当下的首要任务。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把好市场入口和市场出口两道关显得尤为重要。此前的机制没有把好入口(上市)和出口(退市)两个关:公司A股上市很难,但上市后约束较低,退市制度也不完善。造成上市后廉价成本且数量巨大的大小非,没完没了地减持,不断地摧毁市场的价值中枢,造成价格传导机制失灵;市场各方全面亏损,一再引发股灾、股权质押危机和系统性风险。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改革新股股权结构等基础性制度入手。科创板细则征求意见稿中,对一股独大、大小非疯狂减持进行了基础性制度改革,再推动老股的制度性改革。
金融业对外开放:十九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QFII和RQFII准入条件,持续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释放了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加强监管中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在双向开放中提升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必将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在强化服务功能、找准服务重点上下功夫。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聚焦痛点,疏浚堵点,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要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服务体系,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来一个转变,不断畅通金融血脉、服务实体经济。
下一篇:乘着地球去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