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季度一系列经济数据呈现“开门红”,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市场预期明显改善,信心有所增强,为全年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3433亿元,同比增长6.4%,与上年四季度相比持平;社融数据大增,楼市升温,股市上涨,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保持平稳,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PMI也小幅回升。多项数据的结构变化折射出新动能加强、新业态显现等亮点,彰显出我国经济的韧劲与潜力。数据虽然看似枯燥,但最有说服力,最能说明问题。金融数据历来是经济数据的前瞻指标,这也就预示我国经济也将企稳。仔细考量某些数据的背后,有利于把握经济增长“超预期”的真实内涵。
图1 GDP季度同比增速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90万亿元人民币,盘子越来越大一方面意味着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增长不容易大起大落,会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中国经济已经由过去的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由过去高增长换挡为目前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在增强。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1.3%,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65.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最大的贡献力量,也是主导需求的力量。在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的比重是47.7%,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说明消费升级的步伐继续往前走。服务业和消费重要波动性比较小,在这两个主导力量的带动下,GDP的增长更加平稳。一季度投资较为强劲,投资内部结构优化,一些短板领域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投资对冲了部分下行压力,这为未来发展增添了后劲。
图2 2019年3月份PMI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造业PMI在连续3个月低于临界点后重返扩张区间,升至50.5%,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生产活动加快、内需继续改善表明供需两端有所回暖;新动能较快增长,消费品行业运行稳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PMI分别为52.0%、51.2%和51.4%,均明显高于制造业总体。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1%,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为49.9%和49.3%,分别比上月上升3.0和4.0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0%,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表明本月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加快。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止跌回升,增0.4%,实现9个月以来的首次上扬。生产环节信心的恢复,以实际运行悄然渗透出回暖的信号。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国家一系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有效稳住了市场预期,更在速度向质量的转化中,坚定推动着结构调整的步伐。宏观政策有效释放,稳定了市场,稳定了预期。
图3 2019年3月份CPI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月份CPI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时隔3个月后再次进入“2时代”,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清晰可见。受蔬菜鲜果和猪肉价格的影响,物价回暖。前期流动性释放尚处于合理范畴,并没有明显冲击到工业产品的供求关系和物价水平。PPI同比增长0.4%,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均有正贡献,其中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在连续三个月下降之后,出现小幅回升,表明前期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向终端市场的传导作用开始显现,这有利于中下游厂商利润恢复。
统计发现,社融存量增速领先实际GDP约半年,M1-M2剪刀差领先名义GDP增速3-8个月。2019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8.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34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社融数据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季度放宽了信贷,货币宽松的结果。这些“正面”数据说明逆周期调控措施产生效果,有利于改善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社融增速逐渐企稳回升,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信贷都有所改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无论信贷还是社融水平均较去年同期好转,宽信用的局面已初步显现,表明总需求得到改善,宏观经济或许已经企稳。
2019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81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一季度流向企业部门的信贷融资占比达77.1%,较去年同期的61.6%大幅提升,这意味着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信贷都有改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增强。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8.94万亿元,同比增长8.6%;狭义货币(M1)余额54.76万亿元,同比增长4.6%。M2明显反弹除信贷超预期增长因素外,整个宏观流动性处于适度充裕水平。在预期偏松的流动性环境下,金融机构资产端配置积极性愈来愈高,信用创造能力走强。M1-M2差值较上月收窄,企业现金流继续改善。需求和信贷投放两者结合,同时风险偏好有所上升,才有了一季度金融数据超预期的现象。M2和M1同比增速均明显反弹,尤其是“M1-M2剪刀差”收窄,意味着企业投资活力也有所改善。“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将进一步疏通。
经济趋势的变化背后,政策逻辑的调整,清晰可见。在良好预期下,金融机构资产端配置积极性愈来愈高,信用创造能力也就更强。随着信贷条件改善、民企纾困政策发力、中美谈判进展积极、减税降费措施落地等,中国经济已到回升之际。政策效应的累积,给企业增加了信心。“六稳”政策、逆周期调节政策都陆续推出,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等政策的出台,市场预期得到明显改善。在政策效应带动下,企业预期、市场预期和信心在明显改善。减税降费和流动性改善使企业家信心有所恢复,大部分企业已陆续恢复正常经营。增值税率下调,很多企业为了扩大税收抵扣量,主动增加备货,客观上要求上游企业增加生产。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可以总体概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在增强,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当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的传导机制在不断疏通。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有所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不断巩固,中国经济已初步呈现企稳回升态势。未来反弹态势是否稳固,政策选择仍然尤为关键。如何将信贷资源更多分配给小微、民营和中长期融资,将继续是政策的发力点。夯实经济向好基础,仅依靠短期刺激政策效果有限。未来减税降费落地情况如何、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能否破局、新一轮对外开放红利如何释放,这些更为深刻的制度变化才是决定中国能否稳健复苏的关键。
下一篇:科普|科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