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世界关注的目光,以“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活动更丰富,尽显“一带一路”建设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支持是主流,合作是主基调,机遇论是主旋律。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机制化,为更多的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机遇和平台是各方的共同愿望。5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中国和各方在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主题,凝心聚力,这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的重要里程碑。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为共建“一带一路”描述了清晰发展蓝图、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着眼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各方亟需进一步汇聚共识、对接战略、明确重点,高峰论坛为此提供了最佳平台。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梦”的核心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两大战略存在内在一致性,必然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三条线路:北线从中国横穿中亚、俄罗斯直达欧洲中部;中线从中国横穿中亚、西亚、波斯湾至地中海;南线从中国横穿东南亚、西亚至印度洋。“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含两条线路:西线从中国横越南海、印度洋至欧洲;东线从中国横越南海至南太平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独联体7国、中东欧16国、东盟10国、中亚5国、西亚18国、南亚8国及东亚的蒙古。2014年“一带一路”各国 (不包括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5以上,GDP接近世界GDP的1/5。“一带一路”贯穿亚欧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带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进一步助力世界经济重振的大胆探索。凝聚并平衡了全球发展的新旧力量,联通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一带一路”战略将把大陆和海洋连接起来,加强人与人、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这极其重要。这两年“一带一路”也“圈粉”了不少发达经济体。意大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的G7国家。欧洲是古丝绸之路的另一端,欧洲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开始同中国进行文化贸易往来。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连接欧亚,让两大洲之间的文明交流延续不断。开放的中欧为彼此创造机遇,合作的中欧为世界带来繁荣。一带一路的通讯录越来越长,朋友圈越来越大的背后,正是“一带一路”旺盛生命力的写照。中国一系列的务实举措,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的责任和担当。
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目前以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的国家和地区约有18个,这些国家大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周边化和区域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基础。在贸易环节使用人民币,商品的流通伴随人民币的流出,从而增加人民币的境外储备;同时境外人民币可以通过对国内进行人民币投资以及购买人民币债券等方式流回国内,从而形成人民币的国际循环流动。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与资本流动,以中国为主导,推进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外输出人民币资本,促进当地各国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币发挥计价结算、投资储备等货币职能,进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圈为基础,人民币将不断在此深化,进而形成以人民币为主要流通与结算货币的“人民币投资与贸易圈”,由人民币的周边化逐步推进至人民币区域化,最后形成人民币的国际化。2013年至2018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年均增长5.2%。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和贸易合作便利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由于“一带一路”的重点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基础设施直接进行人民币投资,将极大促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增加人民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流通速率,从而提升人民币的投资价值与储备价值功能。人民币通过贸易和对外投资两种渠道,以金融平台为辅助加速实现国际化进程。以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国内需要的初级资源,出口国内产能过剩的工业制成品、附加值高的科技产品,形成具有互补性的双边贸易活动。在资本项目有序开放的前提下,深化市场改革,逐步由管制转向监管。随着双边合作的不断深入,人民币的世界货币职能已经由计价货币(价值尺度)扩大到结算货币(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乃至储备货币(贮藏手段),加之逐渐建立的中国—东盟经济圈、中国—中亚经济圈,使得人民币在该地区形成周边区域化。人民币将一步一步从国内“主权货币”变成“丝路货币”,由“外围货币”升级为“中心货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形成了中国新时代国家顶层开放战略的交集,开创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核心政策目标中,货币流通是其他“四通”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币国际化是“一带一路”中的最核心政策。“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获得风险缓冲地带。“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则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双轮驱动”方略的实施,不仅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战略上升为“国际战略”,也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机遇和保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国过剩产能转移,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经济基础。我国传统工业的增加值率从2010年至2016年基本都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过剩产能的消化需要相当高的成本和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存在着长期化趋势。“一带一路”战略输出的不仅是过剩产能,过剩资本,更有中国的文化、思想。经济问题本身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仅解决经济问题,也将更多的解决多种政治问题,改变世界格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带一路战略充满东方智慧和哲学思想。
千年丝路,跨越古今。漫长岁月里,这条古老通道上的不同民族、文化、文明相遇交融、相互滋养,共同书写了互通有无、交流互鉴的辉煌篇章。开放是古丝绸之路传承千年的基因,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属性。“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近 6 年的时空坐标里,“一带一路”合作一步一个脚印,书写了世界各国携手发展的崭新篇章。旧邦新命,古道新程。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第二届高峰论坛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举行,映射出一个积极构建对外合作新格局的开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对接中国大市场创造了广阔空间。“一带一路”构想在国内没有起点,在境外没有终点,“带”和“路”有多条,没有边缘,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海陆经济大走廊,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而提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战略。中国梦与世界梦始终相通,曾经驼铃声声、舟楫络绎的丝绸之路,正在重现活力、大放光彩。
上一篇:“养老地产”真的养老吗?
下一篇:解析|2019年一季度金融数据